为有源头活水来——脱贫攻坚巡礼系列之人才扶贫篇

发布时间:2021-01-13


人才是贫困地区最稀缺的资源之一。

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、大展才华、大显身手!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着贫困地区。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全国人社系统持续加大人才扶贫支持力度,精准制定倾斜激励政策,引导人才活水加速向基层一线汇聚,让智力帮扶落地、生根、见效。群山大川间激荡起动人心弦的回响。

溯源而上的水——

政策倾斜,人才向贫困一线汇聚

长期以来,孔雀东南飞、麻雀也留不住,艰苦边远地区人才流失严重是不争的事实。

在四川凉山州喜德县人民医院院长吉洛哈古看来,近年来,这一现象得到明显改观。“就拿我们医院来说,五年前,医院没有会血液透析技术的人才,这也是肾内科的最大短板。现在血液透析室都建起来了,我们的主治医生不仅能熟练开展血液透析治疗,还带起了一批医护队伍。”

对变化感同身受的还有贫困地区基层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。“我和几个同行交流,不少人的职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,有人还评上了正高,留在基层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。”四川阿坝州茂县南新镇农村服务中心农技员张跃勋说。

变化背后,是一场精准施策的改革。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,人社部聚焦贫困地区招人难、留人难、用人难问题,出台了一系列稳定贫困地区人才队伍、引导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的措施,各地广开进贤之门、厚植拴心热土,人才集中涌向最需要的地方。

打通人才向基层流动的“梗阻”,实施高校毕业生“三支一扶”计划,一批脱贫事业的有生力量充实到急需岗位上。“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才,可适当放宽年龄、学历、专业等招聘条件”“乡镇事业单位招聘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,县级事业单位招聘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硕士以上学位人员,以及行业、岗位、脱贫攻坚急需紧缺专业人才,可以根据实际情况,采取面试、组织考察等方式公开招聘”“着力加强对当前或未来2—3年有空编的基层服务单位岗位征集”“对招人难、留人难的艰苦边远地区可适当提高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招募比例”“优先招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、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……”

在灵活招引政策的支持鼓励下,截至2019年底,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的艰苦边远县乡共招聘74万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6094人。“三支一扶”计划加大对贫困地区、艰苦边远地区、革命老区、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,对“三区三州”深度贫困地区实行计划单列,实施了诸如放宽学历、专业、民族限制的倾斜政策,并多次提高贫困地区“三支一扶”人员待遇保障水平。2006年至今,已累计招募39.2万名“三支一扶”人员,期满后近80%人员选择留在基层服务。

基层职称岗位“双定向”、“单独划线”畅通人才成长通道,脱贫战场成人才“竞技场”。2019年出台的职称“定向评价”、岗位“定向使用”政策,明确了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的导向,打破同场竞技规则,对参评职称的贫困地区基层人才实行单独分组、单独评价、单独确定通过率,取得“定向评价”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,可聘用到“定向使用”岗位,不受单位岗位总量、结构比例限制。同时,护士、执业药师、社工、审计、统计等7项职业资格考试,在“三区三州”等深度贫困地区单独划线,贫困地区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。到2019年底,18361人通过高级职称评审,11588人通过单独划线紧急补充到相关岗位上,人才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归属感大大提升。

完善评先奖优、激励保障机制,脱贫攻坚主战场水激鱼跃。为激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担当作为、干事创业,人社部开展“三区三州”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。去年以来,3万多个个人和集体获得专项奖励。此外,艰苦边远地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标准也有所增长,适当向高类区和低岗位人员倾斜,大大激发了人才投身脱贫、建功立业的劲头。

数年间,政策效应厚积薄发,人才智力充分涌流——

“这些从大学生村官、‘三支一扶’人员中专项招聘来的年轻人,因为有基层锻炼的经历,能够主动融入当地,在做群众工作、服务产业发展方面有明显优势。”云南省凤庆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。近年来,凤庆县对乡镇事业编制空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,拟定急需充实力量的岗位,并精准匹配了一批助力脱贫的精锐力量。

位于秦巴山区的贫困县河南嵩县也迎来了“丰收”。2017年,面向全国的一场公开招聘,1939人报名,最终聘用30人,报录比接近65∶1,可谓“相当火爆”。作为引进的30名研究生学历人才之一,李磊阳很是感慨:“直接进行面试考核的方式非常高效,体现出地方爱才用才的诚意,我对未来有信心。”

精准滴灌的水——

汇智聚力,专家服务花开沃野

宁夏固原,千沟万壑,旱渴荒凉。

不毛的土山、漫天的黄土和面容黧黑的牧羊人,是人们对这里最深的记忆。当宁夏自治区组织专家服务团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,不少人被眼前的贫困景象惊呆了。

降雨少,小麦不行,就尝试着种土豆;冰雹多,地上庄稼常遭灾,就种根茎类药材。如今,十多年过去,在一批又一批专家服务团的技术帮扶下,这里成了全国土豆三大主产区之一,也是全国中药材种植、加工和交易的重要基地。

时光荏苒,山川变色,不变的是倾情服务、誓拔穷根的决心。

扶贫首在扶志、扶智。为了广泛动员组织各类专家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,人社部印发《关于动员组织各类专家助力脱贫攻坚活动的通知》,明确围绕贫困地区实际需求,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、转化成果、对口帮扶、人才培训、改善民生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。2020年,人社部针对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开展专家服务,实施103个各类示范性专家服务团,重点瞄准“三区三州”等深度贫困地区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。同时,加大政策保障力度,建立长效机制,切实解决专家服务脱贫攻坚后顾之忧,让他们的智力优势、技术优势、信息优势,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。

“以前遇到难题不知道怎么办,现在我们上报需求,省里安排专家精准授技,好多疑惑一下子清楚了,希望专家常来我们村。”贵州道真县大塘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一名负责人说。

一席话,道出了贫困地区热盼人才、技术的心声。在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的引领下,各级各类专家服务活动全面铺开,一时间智慧之花遍开贫困乡野。

精准把脉问诊,产业发展有了“智多星”。四川凉山、云南怒江、安徽金寨、贵州黔西南等地区频频迎来留学归国人才、博士后科技服务团、赤子计划服务团,创新提供点单式服务、结对入户帮扶。在专家组的科技服务下,贵州晴隆县建设茶园13.2万亩,带动务工90万人次以上,茶产业成为晴隆人的绿色产业、富民产业。

加速成果转化,试验田里催开“致富花”。不少贫困地区鼓励和支持专家利用专业优势领办、联办、协办各类经济实体,一批应用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得以转化。广西在猪生态养殖专家服务活动中采用“公司+专家+养殖户”的合作模式,受益养殖户达七百多家。贵州把专家服务触角辐射到农村电商、大数据平台等领域,百名专家合力攻关山地蓝莓项目研发、成果转化难题,建立产业扶贫的长效模式。

对口帮扶情牵两地,穷在深山也有远亲。人社部每年重点支持10个左右对口支援服务项目,有针对性地培养贫困地区医疗卫生、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人才,帮扶专家通过技术帮带、学术讲座、座谈培训等方式,带动贫困地区人才学习新技术新理念,推动基层单位与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等结成产学研联盟,全面打造“不走的扶贫队伍”。

截至2019年底,扶贫相关的100个各类专家示范性服务团已全部实施,其中高级专家服务团59个、赤子计划服务团26个、博士后科技服务团11个、新疆西藏特培服务团4个,一大批专家、有志青年汇聚贫困地区,成为群众的远亲、近邻、贴心人。

源源不竭的水——

整合资源,本土人才练好“内功”

从乌鲁木齐到上海,4000公里。茹仙古丽·依明沿着这条路,从新疆药物研究所到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,完成了被她称为“永远值得珍藏”的求知之旅。

从1992年至今,和茹仙古丽一样的5000余名少数民族科技骨干,通过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,向内地高校、科研院所、有关企业汲取养分,反哺新疆。这是人社部门久久为功、持续抓好贫困地区本土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。

“本土人才与当地有紧密的地缘和血缘关系,在带动家乡群众谋发展上有更强的带动力和号召力,必须下大力气培养本土人才,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,提供源源不竭的活水。”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说。

如何练好人才培养“内功”?近年来,人社部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,专门设立50期扶贫开发专项高级研修班,相继开展“东西部扶贫协作”“创新创业助推精准扶贫”等高级研修项目;依托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,对贫困地区专技人才实行全覆盖式培训;量身制定新疆、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特殊培养方案,每年从新疆选拔400名、从西藏选拔120名专业技术人才骨干,送往内地高校、科研院所进行为期一年的特殊培养和实践学习,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储备人才力量。

随着一个个研修项目落地实施,一批批人才东去西归,培训实效也随之涌现: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优先在贫困地区遴选建立,2018年已确定20个专家服务基地,其中“三区三州”深度贫困地区5个,为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专家服务搭建平台;针对全国贫困地区特别是“三区三州”深度贫困地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基层业务骨干,举办3期人事扶贫政策培训班,培训人数超过330人次;部内3家培训机构已为“三区三州”地区免费培训人社系统干部200多人……

各地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,把本土人才培养列为重中之重。贵州瞄准农村实用人才精准发力,采取集中培训与田间地头实训相结合的方式,举办培训班,确保每村至少有一个技术明白人,为349个重点辣椒种植村培训“村级技术明白人”。广西选派传统工艺大师送艺进村、驻村传习、小班教学、就地培训,为当地发展非遗文化旅游培养传统技艺能人。四川以人才定向培养破解专技人才短缺困局,每年为深度贫困县培养约3500名教育、卫生、旅游、农业、规划建设等本、专科人才,其中定向医学本科生名额向凉山州尤其是7个未摘帽县倾斜,凉山将成为全省培养人数最多的地区。

“坐上大卡车,戴上大红花,远方的年轻人,塔里木来安家……”这首传唱了50多年的人才援疆歌谣如今有了不同的版本——一批批本土骨干人才将在内地学到的技能带回新疆,在各个专业领域贡献智慧和力量,成为家乡人民热盼的“新宠儿”。

大江南北,浪潮奔涌竞风流!(高阳)


返回
顶部